部會首長沒有大眾溝通的公關能力,推行政策容易事倍功半,甚至陷入困境;危機管理與溝通是治理必修課。
戰國策傳播集團旗下的民意傳播長期投入政府部會的公標案執行,我們觀察到一個值得正視的現象:許多政策在上路前,往往缺乏「良好溝通」,結果不僅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更因為資訊落差與誤解,導致社會民怨快速發酵,甚至衍生成為「自創危機」。這樣的情況,讓原本該為民服務的政策,被貼上負面標籤,得不償失。
我們也發現許多部會首長在面對媒體時,缺乏充分的應對訓練。當記者拋出尖銳問題時,常見的反應不是迴避就是用膝反射式回應,甚至出現「提油救火」的情況,讓輿論的風向一夕之間失控。事實上,公關專業強調的,正是「化解誤解、建立信任、引導對話」,這些能力,首長們不能僅仰賴幕僚,必須自己具備基本素養。
一、危機管理的意識: 政策推動必然伴隨反對聲音,差別在於能否及早辨識風險訊號,建立前置情境演練與應變流程。危機往往不是突如其來,而是早有跡象,若能在第一時間以誠懇態度回應,危機便能止於萌芽。
二、具有「同理心」的媒體應對技巧: 公關不是「閃避問題」的技術,而是「讓問題被正確理解」的藝術。首長需要學會如何在簡短的時間內,清楚傳達政策核心價值,並以貼近民眾生活的語言說明,避免艱澀官話。適度展現同理心,更能化解群眾的疑慮與憤怒。
三、溝通的前瞻規劃: 每項政策在規劃階段,就應納入公關思維,設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方案,而非等到爭議發生才倉促應對。政策影響的往往是廣大民眾的日常,愈是涉及生活層面的改革,愈需要有計畫地分層溝通。
公關並不是「包裝」或「粉飾」,而是政府治理的一環。當社會對政策的質疑聲音變成對政府的不信任,民主體制的運作就會受到挑戰。首長們若能將危機管理、媒體應對與良善溝通視為必備能力,政府與人民的距離將不再遙遠,政策推動的阻力也會相對減輕。
身為長期投入政策推廣的公關顧問,我們誠摯建議:未來不論是新任或現任首長,都應將「公關能力」視為一項基本職能,並應進行專業的發言人訓練。唯有如此,政策才能真正回應民意,政府也才能在變動的社會中,穩健而有韌性地前行。
為了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詳情請參閱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