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社會調查的一份民意調查,台灣社會對於戰爭的態度呈現複雜且矛盾的樣貌 。調查顯示,僅有13.1%的民眾表示在戰爭時會親身抵抗,而高達45.7%的民眾選擇投降或什麼也不做 。然而,當被問及對群體的看法時,卻有59.3%的民眾認為多數台灣人會抵抗 。此外,對於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民眾看法分歧, 不可能」發生,48.3%則認為「有可能」 。數據凸顯出「期待他人抵抗,個人被動觀望」的社會心態,而高達30.8%選擇「跟隨政府決定」的民眾,其動向將成為影響台灣社會韌性的關鍵 。
根據2025年6月《台灣社會韌性民意調查》,台灣民眾對時局呈現「悲觀但務實」的態度。在兩岸關係上,57.6%民眾認為關係「比之前更差」,但多數人(57%)認為短期內「不可能開戰」,顯示雖有警覺但不恐慌。在能源議題方面,面對電價壓力,民眾態度務實,高達72.1%的民眾在安全評估下支持核三廠繼續運轉,挑戰非核家園政策。內政觀察則發現,民眾對於個人政治的信任度降低,但對於「制度改革」的期盼更強烈,如有42.6%的人支持廢除監察院。整體而言,調查反映出台灣社會希望政府在重要政策上能採取更為理性與平衡的路線。
根據專業數據研究機構「大社會調查」於2025年4月進行的「兒少修法議題」網路問卷調查,64.9% 民眾認為發生兒虐案件的原因來自「家庭功能失靈」,反映家庭支持系統的薄弱是兒少保護的關鍵漏洞。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親職培力中心陳姮縵主任指出,若能透過政府主導的親職教育課程與照顧者支持措施強化家庭功能,將可有效降低虐待風險;近期「兒童工作證」制度逐漸受社會關注,97%受訪者贊成要求與兒少有接觸的工作者必須申請工作證,以確保無虐待或性侵前科,可提升家長信任及社會安全網防護力。
為了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詳情請參閱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