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戰國策傳播集團 執行總監 吳庭宇
2025 年的傳播生態,正被語言模型的加速度改寫。Google 先把搜尋結果變成「答案介面」——AI Overviews 與 AI Mode 直接在頁首給出整理後的回答;同一時間,OpenAI 讓 ChatGPT 進入 Agent 代理模式,能主動查找、比價、甚至打通電商流程。兩個動作看似分屬搜尋與助理的不同賽道,實際上都在傳達同一件事:人們正從「自己找資料」過渡到「把問題丟給 AI,讓它替我完成」。對品牌與傳播人而言,下一步不再是搶首頁,而是爭取被 AI 引用。
過去二十年,SEO幫我們把內容送上搜尋的舞台;接下來的十年,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優化)決定你能不能進入 AI 的答案。這並非抽象口號,而是可觀察的產業信號:Google 的制度調整讓結果頁更「封閉」、使用者更少離站;新創公司與工具把「被引用率」變成新指標;企業與資本加速投入 AI 應用,從客服到成交路徑都在重構。當入口被 AI 重新劃界,品牌要爭取的不再是點擊,而是答案裡的「來源名額」。
需求端的變化同樣清晰。依據大社會調查(2025/08,n=634),八成民眾認為 AI 讓生活更便利,近八成願意在工作與學習使用,且已有四成七曾依 AI 建議做出重要決策。這代表 AI 已不只是資訊工具,而是決策的一部分;當使用者把問題交給 AI,他們其實在尋找品牌與產品的立場、數據與解法。如果 AI 沒引用你的內容,在這批使用者的世界裡,你等同缺席。
制度調整對傳播產業的實質影響,可以用一口氣說清楚。第一,流量分配被重寫。答案前置意味著更多查詢在頁首就被滿足,傳統自然流量被擠壓,媒體與品牌的「到站曝光」減少。第二,引用機制換規則。AI 偏好可抽取的事實句、清楚的定義、可驗證的來源與結構化的段落;傳統以情節鋪陳為主、缺乏明確數據的內容,較難被帶進答案。第三,聲量權重換主宰。過去誰的預算高、操作熟,誰就能衝曝光;現在則是誰在模型眼中更可信、誰的內容更易被引用。這不只是版面被重新分配,更是話語權正在被演算法「再分配」。
為什麼是現在就要動?因為這是進行式。Google 持續把 AI Mode 擴到更多語言與地區,並把視覺探索與購物研究疊入同一體驗;OpenAI 的代理能力也在把「問答」推向「代辦」。當 AI 從回答變成行動,品牌若沒有及早建立自己的「AI 引用基礎」,未來可能連「被回答的資格」都拿不到;而早一步完成對齊者,則能在零點擊的環境中依然被看見。
那麼,傳播人應該怎麼辦?重點不是多做幾篇文章,而是把內容暫存為 AI 能懂、願意信、樂於引用的「資料單元」。從官網與關鍵頁開始,把每個主題都改成有一句話定義、三到五個要點、可複製的表格與明確的原始來源;把品牌最想被提及的二十條「可驗證事實」整理為 factsheet,集中承載在權威落地頁;同步思考投放位置,理解 Google、ChatGPT、Perplexity 等不同模型的偏好與過濾邏輯,讓同一組事實以最容易被各家吸收的方式出現。此時,SEO 不會消失,而是退回基礎建設:負責收錄、速度、結構化與權威度;GEO 則負責把內容「送進答案」。
我們在一線操作的「關鍵題組模組」就是為此而生。它先用一套題組測試品牌在各模型中的描述與被提及位置,對照哪些訊息最容易被引用、哪些被忽略,再反推頁面改造與資料餵養的優先順序。這讓品牌第一次清楚看見「AI 眼中的自己」,不再盲修;也讓傳播決策從感覺拉回到可量測,真正把內容、平台與商業目標對上。
最後,請把時間軸拉近到「這一季」。選十個高價值主題,兩週內完成關鍵頁改造與 factsheet;接著用「被 AI 引用占比」與「跨引擎一致度」做監測,每月檢討一次;若涉及導購,再配合廣告與商品資料飼料,讓模型既能引用、也找得到規格、評價與庫存。當你把內容變成可被驗證的資料單元,並持續被主要模型穩定引用,你會發現,即使使用者少了點擊動作,你仍然站在答案裡的黃金位置。
Google 的規則更新只是開端,OpenAI 的代理化正在推波助瀾。答案時代已經展開,傳播業的新戰場也已經換位。與其再問「我排第幾」,不如先問「AI 會不會引用我」。SEO 讓人找到你;GEO 讓 AI 替你發聲。現在行動,才有下一輪的主動權。
關於大社會調查:公關與決策的研究夥伴
大社會調查是戰國策傳播集團旗下的專業數據研究機構,由資深數據分析師與產業顧問組成。我們長年耕耘問卷調查與利害關係人研究(含媒體、NGO、政府等),也建立了自建自動化平台的GEO 監測機制。我們把複雜數據轉成人人看得懂、用得上的公關聲譽管理策略,協助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個人掌握民意動向、預防公關危機、累積品牌的長期正面形象。
服務範圍涵蓋:電話與網路問卷的民意調查、消費者偏好的市場調查、利害關係人立場研究,以及 GEO 監測與優化(讓研究成果在生成式 AI 中「被看見、被引用、被採納」)。我們重視方法與透明:以科學抽樣、混合回收與合理加權,讓結果更可信、更能被外界採信。
關於GEO 監測與優化如何運作
我們把研究成果整理成可被 AI 抽取的素材(如FAQ、方法摘要、案例要點),以題庫在主流 AI 搜尋/對話服務上定期測試,並根據提及率/引用率/採參率三項 KPI 進行內容修正與強化,形成「內容 → 測試 → 修正」的良性循環,讓正確敘事長期占位。
為了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詳情請參閱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