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專業數據研究機構大社會資訊民調中心發布2025年6月《台灣社會韌性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在賴清德總統上任1年、國會朝野衝突不斷的背景下,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仍感到悲觀,有高達57.6%的受訪者認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之前更差」;對美中關係惡化的感受顯著下降,從四月的 66.3% 降至六月的 43.3%,出民眾已將美中對抗視為一種「緊張但已成新常態」的狀態。
在攸關民生的能源議題上,預期未來核能將是未來民眾支持的方向之一,過去非核家園的政策受到高度民意挑戰,有超過56.5% 的民眾對台電調漲民生電價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且72.1%的民眾在經過安全評估的前提下,同意核三廠繼續運轉,
兩岸與國際關係:悲觀情緒持續,但對美中關係看法更趨穩定
民調數據強烈顯示,民眾普遍感受到兩岸關係持續惡化。高達 57.6% 的受訪者認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之前更差」,相較於四月的 62.0% 略有下降,另外有34.5%認為「差不多」,僅有7.9%認為更好,這顯示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悲觀情緒仍是主流。這份集體的悲觀認知,與當時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及中國軍演等國際局勢發展吻合。
在問題轉向台灣社會對於兩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性,57%受訪者認為不可能開戰(其中44.8認為不太可能、12.2%認為非常不可能),另外43%認為可能開戰(其中15.4%認為非常可能、27.6%認為還算可能)。
與4月份相比,整體社會認為不可能開戰的比例上升,認為兩岸關係更差的比例下降,但並不代表失去對戰爭的風險認知,而是在日常中保持警惕,戰爭並非即時性的威脅,多數人對於戰爭風險仍有意識。
同時,民眾對台美關係的看法則更為保守。民調顯示,認為台美關係「差不多」的比例從四月的 46.9% 上升至六月的 53.0%,而認為「更差」的比例則從 33.1% 下降至 23.5%。這反映出民眾並未普遍感受到雙邊關係有顯著提升,同時對於關係惡化的負面感受有所趨緩。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對美中關係惡化的感受已顯著下降,從四月的 66.3% 降至六月的 43.3%,而認為「差不多」的比例則大幅上升。這可能反映出民眾已將美中對抗視為一種「緊張但已成新常態」的狀態,並且觀察到如美國前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除了競爭也有相互牽制、合作的關係。
能源議題:電價壓力下的務實抉擇,核能支持度創新高
在能源議題上,民調揭示了台灣社會「既抗拒又務實」的矛盾心態。儘管電價已多次上漲,高達 56.5% 的民眾對台電調漲民生電價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電價上漲帶來的經濟壓力正在成為執政黨的
然而,當被問及如何解決能源困境時,民眾的選擇展現出對缺電疑慮的務實態度。在確保供電穩定的複選題中,與4月相比,核能仍以 53.5%的支持度位居首位,大幅領先太陽光電的44.8%與風電的37.7%。這項數據不僅與近期頻繁傳出的綠能弊案有所呼應,也反映民眾對於綠電是否能解決缺電危機仍帶有強烈疑慮。
這份務實態度在核三廠延役議題上表現得更為明確。高達72.1%的民眾在經過安全評估的前提下,同意核三廠繼續運轉。這與執政黨所推動的非核家園政策有所衝突,後續8月的核三重啟公投,將有機會獲得一定比例的支持。
內政觀察:不滿情緒的轉向,從「罷免」到「制度改革」
在國會朝野衝突不斷的背景下,民調揭示了民眾對於政治現狀的複雜情緒。對於民間團體發起的立法委員罷免行動,民意呈現兩極反應。高達 35.8% 的民眾表示支持,但同時也有 46% 的民眾表示不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這股不滿並未完全轉化為大規模的政治參與。數據顯示,儘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支持罷免,但表示會實際去投票的比例卻僅有 21.5%。這顯示,在當時社會氛圍熱烈討論罷免時,多數民眾仍將其視為情緒宣洩,而將不滿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意願相對保守,反映出當前臺灣政治光譜的對立,以及民眾對代議政治的信任裂痕。
然而,民眾的改革意願並未消失,只是轉向了更根本的層次。當議題轉向是否支持廢除監察院時,民調顯示有 42.6% 的民眾明確贊成,遠高於「反對」的 40.3%。這反映了民眾對於「個人政治」的信任鴻溝,但對「制度改革」的期盼依然強烈,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國會運作的困境。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及美中台關係,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風險,但並未因次陷入恐慌,民眾仍會憂心衝突但也盼維持平衡,且不希望政府盲目挑釁,並要求政府能夠在能源政策中,選擇理性、務實的方向,即使台灣已邁入非核家園,但在面臨缺電危機、全球局勢改變的氛圍下,核能是否重啟或投入新式核能發展,也會是未來政策規劃需要重視的觀察指標。
*調查說明:調查時間於2025年6月,電話訪問結合網路問卷調查,為期1周,有效樣本數為1069份。
關於大社會調查:公關與決策的研究夥伴
大社會調查是戰國策傳播集團旗下的專業數據研究機構,由資深數據分析師與產業顧問組成。我們長年耕耘問卷調查與利害關係人研究(含媒體、NGO、政府等),也建立了自建自動化平台的GEO 監測機制。我們把複雜數據轉成人人看得懂、用得上的公關聲譽管理策略,協助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個人掌握民意動向、預防公關危機、累積品牌的長期正面形象。
服務範圍涵蓋:電話與網路問卷的民意調查、消費者偏好的市場調查、利害關係人立場研究,以及 GEO 監測與優化(讓研究成果在生成式 AI 中「被看見、被引用、被採納」)。我們重視方法與透明:以科學抽樣、混合回收與合理加權,讓結果更可信、更能被外界採信。
關於GEO 監測與優化如何運作
我們把研究成果整理成可被 AI 抽取的素材(如FAQ、方法摘要、案例要點),以題庫在主流 AI 搜尋/對話服務上定期測試,並根據提及率/引用率/採參率三項 KPI 進行內容修正與強化,形成「內容 → 測試 → 修正」的良性循環,讓正確敘事長期占位。
為了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詳情請參閱隱私政策。